自由與開放原始碼軟體(以下簡稱開源軟體)已深入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各式數位產品之中。無論是作業系統、網頁瀏覽器,甚至是人工智慧模型,其核心多半建構於開源專案之上。對企業而言,開源軟體早已不再只是低成本、易於取得的工具,而是一整條開放式的供應鏈,牽涉到信任機制、法規遵循、維運管理與資安風險等多重議題。因此,「治理開源」已成為所有仰賴數位技術之組織不可忽視的關鍵能力。
《開放原始碼良善治理手冊》正是針對上述議題所提出的系統化回應。這本手冊並非抽象的理論指引,而是匯集多個國際大型組織的實務經驗,以心理學的需求理論為基礎,從制度設計、組織文化轉型到流程落實等面向出發,結合觀念、案例與工具,建構出一套層次與目標明顯,並附有具體行動清單的治理框架。
為什麼用開源會變成風險?
許多組織在導入開源軟體時,往往只看見其便利性與成本優勢,卻忽略了背後所伴隨的責任與潛在風險。例如:
📌
是否充分了解所採用的每個開源元件之授權條款?
📌 所使用的開源專案是否仍在積極維護?是否已知存在安全漏洞?
📌 在產品中導入開源程式碼時,是否妥善處理了專利或商業合規上的風險?
📌
當發現漏洞時,是否知道回報與修補的正確流程?是否已有與原始專案建立聯繫的機制?
這些看似零散的問題,其實就是「供應鏈風險管理」的一環。不同的是,這條供應鏈是開放的、分散的,且不斷變動中。若能妥善治理,開源將成為組織的競爭優勢;但若治理失當,開源反而可能演變為潛藏風險、難以掌控的負資產。
OSPO:組織內開源治理的關鍵機制
為了解決上述挑戰,歐洲有越來越多組織開始設立 OSPO(Open Source Program Office,開源辦公室)。OSPO
的角色不僅僅是管理授權問題,更是協調與整合企業內部各部門──例如法務、資訊安全、人力資源、技術與營運團隊──在開源相關政策、流程與策略上的落實與合作,包含:
📌 統籌管理開源使用流程與授權合規作業
📌 制定並推動組織對外貢獻開源社群的政策與獎勵機制
📌 推廣內部教育訓練,協助不同職能理解開源的價值與潛在風險
📌
將開源參與與回饋融入企業文化,成為組織運作的一部分
開源文化的落實,不是口號,需要制度
許多企業喜歡說自己支持開的源文化,但真正能持續參與社群、落實制度化開源政策的,其實並不多。《開放原始碼良善治理手冊》也提出了五個可觀察、並實踐的面向:
📌 使用:有條理地導入開源軟體,並妥善管理彼此相依的元件與函式庫。
📌 信任:能追溯來源、妥善處理授權風險,並即時應對安全漏洞。
📌 文化:在組織內部建立支持開源貢獻的流程與價值觀。
📌
參與:成為值得信賴的開源社群成員,積極參與並回饋。
📌 策略:擁抱開源全部潛力,積極運用創新整合為企業競爭力。
這五個循序漸進的層次,並非直線發展,而是交織前進。每一步都需要具體政策、內部協作、與持續的知識累積。
治理開源,治理未來
無論是政府單位、學術機構、非營利組織或新創企業,開源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。然而,真正能從開源中獲得長期價值的組織,除了「多使用」之外,還需要多參與社群回饋與完善開源治理。OCF 很榮幸參與 OSPO Alliance
所策劃撰寫的《開放原始碼良善治理手冊》繁體中文翻譯工作,降低閱讀者的門檻,讓臺灣的民眾有更具體的開源文化與制度實例可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