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放文化基金會電子報

音樂現場已落幕
自由的節奏才剛開始

臺北音樂博覽會(TMEX)與 Jam Jam Asia 亞洲音樂節雖已落幕,但自由與共享的能量仍在迴盪。兩場活動吸引超過 1,700 位觀眾,從論壇到現場演出,我們展示了如何用公眾授權和開源精神,讓創作跨越科技、文化與社群的邊界。

開源不是價值的流失,而是創作延續與共創的新方式

在今年 TMEX 國際論壇 中,我們聚焦「AI 與開源並存的時代」,探討創作者如何延續自由創作。藝術創作者蔡宏賢分享了 AI 與在地文化資料的落差,以及以開源資料庫補足偏見的實驗;林強、Luca Bonaccorsi 等音樂人則回顧了臺灣音樂與開源的發展歷程。

這些交流不只是理論,而是具體實踐:從 OCF 首張公眾授權專輯《時間浸漬》,到今年與 Mong Tong 合作的《明日音》黑膠專輯,我們持續把 Open Data 與開源精神帶進文化載體,開啟更多跨界共創的可能。


創作是共同語言,用自由分享延續跨文化共鳴的可能

在亞洲音樂節的「開放音像派對」裡,林強與 Luca Bonaccorsi 即時解構、重組授權作品;音速死馬、法佛朗也用聲音取樣延展文化記憶,挑戰產業「擁有」的慣性。這些演出的安排都展現了共享與再創作的實踐。


自由不是抽象的理想,而是能夠在生活裡實際感受到——我們能聽見更多音樂、看見更多創作、參與更多討論。

公眾授權專輯《時間浸漬》已被 TaiwanPlus 紀錄片、兩廳院音樂會 CF、以及 CHARINYEH 時裝秀引用,讓開源聲響跨越影像與時尚領域。

在您的支持下,公眾授權音樂持續延展至文化、藝術與商業場域,展現開源創作的力量。這正是 OCF 十年來耕耘的核心:推動數位權利,協助社群發展,並鼓勵藝術家以開源與授權實踐自由創作。

Jam Jam Asia 的熱情不該停留在活動結束的那一刻,邀請您今天就加入,把這股能量延續下去:👉 用小額捐款支持 OCF 或是幫忙擴散文章出去,讓更多人知道!

近期動態

🐙 OCF 一直秉持「開放、透明、眾人參與」的價值,這次我們與環境正義基金會攜手,以開放源碼與開放資料打造「四大基金氣候損益計算機」。透過公民科技,展示國內四大基金在投資策略上忽視氣候風險,且背離臺灣 2050 淨零轉型的目標,希望讓更多社會大眾起身參與我們的行動。

🐙 亞太地區的數位人權面臨威權壓力和科技濫用的挑戰,但透過 DRAPAC (Digital Rights in Asia-Pacific) 這樣的區域網絡與跨國合作,公民社會仍能推動問責、連結社群與資訊自由。OCF 也正參與並嘗試串聯社群,來看看 APC 這篇現場報導

🐙 本月網路自由小聚在 @TWIGF 連續兩天登場:9/22 聚焦海纜與臺灣網路韌性,邀請專家與社群探討基礎設施風險;9/23 深入平台治理與言論自由,各機關將從角色定位、監管制度到治理機制全面剖析 —— 立即報名,一起參與討論

🐙 9/23 上線參加 Stronger Together: Civic Tech and Open Government in Asia,一起看印尼與臺灣如何用公民科技推動開放政府,並掌握 OGP 全球高峰會前的最新進展!

軟體自由日(Software Freedom Day)今年在 9/20(六),全世界社群再次串連,為自由與開放原始碼軟體發聲。您可以就地在臺灣與國際串聯:
✨ 也許是一場小型聚會、或一次社群分享,形式不限
✨ 把活動登錄在全球地圖上,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光點
✨ 參加 SFD 吉祥物挑戰,還有機會贏得繪圖板!

本圖片是軟體自由日的宣傳圖片,由 Chris Valachovic 設計,CC-BY-SA 4.0 授權釋出。
閱讀全文